目前,中国市场的连锁便利店呈现出“百家争鸣”的趋势
在全球“关店潮”中,零售业整体呈现“唱衰”的趋势,而便利店却有着独特的风光,这使得便利店市场成为电商巨头们下线的第一站:阿里巴巴通过“零售通”平台在全国三四线城市战略性布局便利店,京东也紧随其后发布了百万家便利店的计划,所有这些都是为了通过互联网包装便利店,在新的零售战中站稳脚跟。情况非常好,便利店市场甚至吸引了许多小型初创企业加入。一时间,便利店成了新零售的“出路”。
2017中国便利店大会期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波士顿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了《2017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指出中国连锁品牌便利店数量接近10万家,销售额高达1300亿,但地域性很明显,中国暂时缺乏领先品牌。
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的便利店市场能持续多久?中国便利店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即大众化、生鲜食品和自有品牌。
2016年,全球超市巨头沃尔玛迎来了30多年来最糟糕的业绩:269家门店关闭,16000名员工下岗。相反,阿尔迪的势头不错,最近宣布了每年在美国开设100家新店的目标。阿尔迪和沃尔玛在德国零售市场发生了直接对抗。阿尔迪利用大众化战略和强大的品牌忠诚度,使沃尔玛在2006年亏损数亿美元后退出德国市场。
从商品种类来看,阿尔迪只有700多种商品,而沃尔玛有近1.5万种商品,家乐福有近1.2万种商品。较少的商品品种降低了Aldi的物流和仓储成本,同时可以更好的控制商品的质量。阿尔迪只为每种商品提供一个品牌,而且大部分都是自有品牌,降低了中间环节的成本,消费者不必承担品牌广告和明星代言的费用,真正为消费者带来质优价廉的商品,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
2016年,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新设零售基地,通过全套硬件+软件解决方案快速开拓市场,并成功孵化门店项目。与Aldi类似,该店的云店只有300种左右的商品,每种商品只首选一个品牌。”便利店是一种满足应急需求的业态,即时性是其决定性优势,成为“关店”的避风港,而这一优势并不能体现在标准商品上,该店董事长赵婷表示,“通过非标准商品爆炸的策略,才能迅速占领市场。”
当地便利店的日流量基本维持在6000元左右,饮料、小吃、洗护等标准产品不能成为便利店营业额和毛利的主要来源。然而,该店意想不到的非标产品爆发性增长策略却在小龙虾身上进行了试验,使单店日流量增加了50%左右。
生鲜食品将成为便利店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
早在8年前,生鲜食品战略就在日本取得了巨大成功
便利店日均客流量基本维持在400-500人次之间,而只有当商品购买频率与利润率成正比时,便利店的日均客流量才能得到改善。便利店应该从“单身”变成“顾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向全球连锁便利店的领头羊7-11学习。7-11,占业绩的80%以上。当便利店无法获得自己产品的标准产品时,生鲜食品和日用品就成为了最好的突破口,也是与竞争对手区别对待的机会。
此外,7-11还拥有一套“建立制造-分销-销售”的供应链系统,形成了一个能够即时共享加盟店订单信息的系统,以最短的时间实现制造、分销和收货。
然而,目前地方便利店对生鲜食品缺乏精细化经营,无法进入自己的生鲜食品开发生产,这使得地方便利店的生鲜食品口味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更谈不上信任消费者。因此,很多便利店老板不敢贸然进入。
自有品牌经营比重继续上升
大型超市、连锁便利店自有品牌比重继续上升
通过大幅度提高自有品牌比重,也是今年大企业进入便利店的重要策略之一。在欧美主流零售企业中,沃尔玛、家乐福等纷纷将自有品牌的销售比例提高到40%以上。根据美国自有品牌制造商协会的数据,美国自有品牌产品占超市年收入的近50%,而之前提到的阿尔迪占其自有品牌运营的99.9%。
国内阿里巴巴和银泰也联合推出了多个民营品牌,帮助有效实现了线上线下的融合,以及支付与会员制的衔接。近日,京东集团CEO刘强东宣布,京东自主品牌智能冰箱即将上市。国内外大型企业经营的自有品牌比例的提高,充分说明自营是提高毛利率的有效途径,否则将成为便利店提高毛利率的另一种经营趋势。